“德国军机被中国军舰用激光照射”,听上去确实有点好莱坞大片那味儿,激光、红海、军机、护航……光这几个关键词一摆出来,谁不觉得刺激?但你往细里一扒拉,才发现,事情根本没那么简单。 根据德国国防部的通报,这架被“照射”的飞机不是战斗机,而是一架“民用包机”。听起来很无害?可再看看细节: 飞机搭载的是德国驻吉布提的现役军人; 驾驶员虽出身民航,但显然任务不那么“民间”; 飞机在毫无通报的前提下,直接逼近中国护卫舰。 要知道,红海可是当前全球最复杂的海域之一。胡塞武装刚刚袭击过商船,各国军舰神经都绷得跟钢丝一样。在这种背景下,一架身份模糊的飞行器直冲而来,中国舰艇必然需要“提高警觉”。 于是,中国采取了最低限度的防御性措施:使用非致伤性的激光照明,发出“警告”。
结果德国方面立马“反应剧烈”:飞机中止任务,折返吉布提,然后大张旗鼓地“全球喊冤”——说中国“过于激进”。这一出,多少有点“自己跑来戳人家门铃,被对讲机喊一声就报警”的意思。 很多媒体把这次事件定性为偶发摩擦。但结合时局,是中国和欧盟撕破脸的节奏了: 近期,欧盟对中国发动了“电动车反补贴调查”,并拟对中国制造征收高额关税; 德国虽一度在对华事务中持温和路线,但在欧盟一体化和跨大西洋协同压力下,政策重心正逐步右转; 而这次事件发生前后,《明镜周刊》等德媒迅速跟进报道,并曝光飞行轨迹、距离、反应时间等细节,舆论预设显然早有准备。 说是“碰瓷”可能还不够贴切,更像是一场“舆论设局+战略试探”的双重操作。德国军机不打招呼靠近中国军舰,刺激对方反应,再通过媒体渠道放大其“受害者”形象,最后坐实“中方强硬”的叙事。这一整套动作,既有政治目的,也有外交价值。
这不是一次孤立事件,它嵌在欧洲对华态度日趋强硬的大背景下: 舆论战:炒作“激光攻击”是为了加深“中方威胁论”的公共印象; 军事姿态:欧盟与美国正尝试强化“全球存在感”,而红海恰好是个好剧场; 经贸围堵:中国在欧洲市场越来越强势,围堵压力同步升级。 更耐人寻味的是,德国军机所谓“护航任务”,是在没有得到明确授权和海空协同前提下独立飞行靠近。这行为,说是“战术侦察”,都算保守;说是“战略碰瓷”,或许更为准确。 中国方面没有炒作,也没有把事态升级。但外交部与国防部的回应一针见血:中国舰艇在国际法允许范围内,依法依规处置不明飞行物靠近行为。 而王毅外长更在欧洲释放明确信号——中国不希望看到俄罗斯失败。这句话传递的是战略底线,同时也间接回应了西方在红海与乌克兰方向的多线操作。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途经红海的商船开始主动悬挂中国国旗“求平安”,反映的是一种现实选择:在风雨飘摇的国际海域,中国军舰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稳定锚”。 这起“激光事件”的本质,恐怕不在那一道光束本身,而是——谁在红海主动试探?谁在炒作“威胁”形象?谁又在利用这一事件为下一轮对华舆论和贸易压力铺路? 说到底,中国没想挑事,只是稳住底线;而德国,可能并非怕激光,而是怕这束“照明”让他们的真实意图太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睿迎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