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战斗进入最为紧张、最危急的时刻,指挥员手中已经没有可用的部队时,该如何应对?相信没有一位指挥员愿意遇到这种尴尬境地,然而在现实战场上,这种状况却并不罕见。
在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期间,开国少将廖政国就曾经历过这样一场严峻的考验。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两位将领的统一指挥下,兵力部署于孟良崮周边,将国民党著名将领张灵甫率领的整编第七十四师成功围困,形势一片紧张。蒋介石对此当然不甘心,派遣了多达十个整编师向华东野战军发起反包围攻击,企图在战局中实现逆转,一举吃掉华野主力。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华野各路部队全线承受着沉重考验。由廖政国师长领导的一纵一师,肩负守卫一条超过60公里宽的战线,任务是阻截敌军第二十五师和第六十五师的增援部队,确保华野主攻部队能够歼灭被围困的整编第七十四师。
到了5月16日,战局急转直下。张灵甫部队陷入绝境之际,局势迎来了重大变数——蒋介石派遣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劲的国民党第二十五师,由名将黄百韬亲自指挥,对华野一纵一师的阵地发动猛烈攻击。
从中午开始直到下午四点多,一纵一师设防于交界墩、三山店和界牌等地的防线相继被突破,部队伤亡惨重,形势极其严峻。随后,敌军的攻势全部集中到天马山主阵地,经过激烈冲突,敌军迅速逼近山腰,天马山防线告急,情况岌岌可危。
展开剩余77%天马山作为我军最后一道坚固防线,一旦失守,黄百韬的第二十五师就可能与被围困的第七十四师会合,华野构筑的包围圈将被击破,战局可能因此彻底崩溃,整个战役将面临失败的风险。
深知天马山地位的重要性,廖政国誓死守卫这座阵地,不惜一切代价也绝不允许其失守。他清楚守军已经弹尽粮绝,最终只好派出仅存的一个连作为最后的增援部队。
然而黄百韬的部队步步紧逼,又增派了两个营的兵力助攻。华野驻守天马山的部队在兵力和火力上陷入绝对劣势,形势愈发危急。
此时,廖政国在指挥所内焦急万分。这位独臂将军仅用一只手握着望远镜,目光紧盯着天马山方向,只见敌军几乎攻上了山顶,天马山随时可能失陷。
然而,此前派出的增援连已是仅有的预备兵力,廖政国手头再无其他部队可调。该怎么办?当时他甚至萌生了亲自带领警卫员和作战参谋增援的念头,宁愿拼尽全师也绝不让天马山沦陷。
就在这危急关头,廖政国忽然从望远镜中发现了一个关键情况——有一支部队正沿着后方山沟向东移动,从出发地点判断,这应当是友军部队。
他立刻丢下望远镜,急匆匆地冲出指挥所,拦下了这支正向东前进的队伍。经过询问才知,原来他们是奉命参加围攻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华野第四纵队第十师第二十八团第二营。
“你们不要去孟良崮了,立刻转向天马山增援,听到没有?我命令你们马上上前!”廖政国语气坚决,毫不含糊地下达了命令。
那位营长虽然对廖政国的事迹早有耳闻,并对其非常敬重,但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命令,依然感到非常意外。他愣了一下,说:“廖师长,我们的任务同样紧急,必须火速赶往孟良崮!”
廖政国斩钉截铁地回应:“我理解你们的任务紧迫,但天马山随时可能失守。一旦天马山陷落,包围圈将被敌军打破,战局将彻底失败。现在情势紧急,必须服从我的指挥,任何后果由我承担!”
按常理,第二十八团第二营隶属第四纵队,确实负有重要任务,而廖政国作为第一纵队的师长,理论上无权调动这支部队。但战场瞬息万变,不允许按常规程序办事,必须灵活应变,及时征调这支部队增援天马山。
幸运的是,这位营长既不死板僵化,又十分敬佩廖政国的果断与魄力,再加上理性分析了当前形势,最终欣然接受命令,率领全营火速赶往天马山。
这支部队的及时赶到极为关键,配合山上的守军形成了前后夹击的态势,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击退了黄百韬派去攻山的敌军,坚守住了天马山阵地。
正是因为天马山的坚守,整编第七十四师翻盘的希望彻底破灭,连同整编第八十三师的一个团,最终被华东野战军主力一举歼灭。我军共消灭敌军3万余人,取得了一场载入军史的辉煌胜利。
战役结束后,廖政国主动为第四纵队这支紧急调来的部队请功。他感慨道:在危急关头强行征调这支过路部队增援天马山,成功粉碎了敌军的翻盘梦想,保卫了胜利果实,否则后果真是难以想象。
发布于:天津市睿迎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